配资平台配资于是率所部三十六营降清
#中国古代史#
明末清初,社会动乱,无数先贤与仁人志士们试图在困境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,这往往也伴随着思想的活跃与巨大革新。我们所熟知的顾炎武、黄宗羲、王夫之均是活跃在这一时期的著名思想家。三人均出生在万历末年,成长于家国逐渐衰败的环境,壮年之时,亲眼目睹社稷沦丧、山河破碎,又不约而同的走上了舍生报国的道路。清军入关后,黄宗羲在余姚组建“世忠营”,追随浙东鲁监国举兵抗清。王夫之亲自参与到调和楚抚何腾蛟与堵胤锡的矛盾,力劝明军“联寇抗清”。顾炎武历事弘光、隆武两朝,六次谒见孝陵,唐王兵败后,坚持在昆山组织义兵。南明败亡后,三人隐居治学,清廷屡诏皆不出仕。其中顾炎武在《日知录·正始》中的一句—“保国者,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;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”,也即我们常说的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使其爱国志士的形象最广为人知。与之相对应的,顾炎武对“国”与“天下”的区别作出深刻的诠释:“有亡国,有亡天下。曰:易姓改号,谓之亡国。仁义充塞,而至于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,谓之亡天下。”顾炎武何以有这种感悟?弘光元年(1645年),清军屠虐江南,他的生母、嗣母及两个弟弟不幸死于难中,百姓流离失所,易子相食。他用诗句记下江南人民的苦难,做《秋山》二首,其二为:
秋山复秋水,秋花红未已。
烈风吹山冈,磷火来城市。
天狗下巫门,白虹属军垒。
可怜壮哉县,一旦生荆杞。
归元贤大夫,断脰良家子。
楚人固焚麇,庶几歆旧祀。
勾践栖山中,国人能致死。
叹息思古人,存亡自今始。
顾炎武的创作无疑体现了“诗言志”的传统。在他看来,满清入侵正是“亡天下”之危,在国破家亡、社稷不保、文明断绝的背景下,他将自己对国家民族之大爱、对异族入侵者之恨以及反清复明之志向都寄托著作之中。
1937年,毛泽东主席为争取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在《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》一文中写道:“......在如此的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,国民党如果还因循上述的政策不愿迅速改变,将使抗日战争蒙受绝大的不利。”而在300年前的南明朝廷中,楚抚何腾蛟也颇有远见卓识的意识到这一问题。
忠贞,忠贞—大顺军余事
1.何腾蛟与“联贼平虏”
左良玉镇守武昌时,大为扰民,时任湖广巡抚何腾蛟抚治有方,与左良玉交好。弘光时,马士英专政,总督豫、楚,何腾蛟受其节制,两人颇相得。不久后何腾蛟升任副都御史,总督豫、楚、川、黔。因何腾蛟与马士英为贵州同乡,湖广巡按黄澍疑其攀附马士英,心生厌恶。后黄澍自楚入南都,廷纠马士英奸贪误国,被朱由崧下旨切责,贬任左良玉监军。南京“太子案”爆发后,左良玉传檄讨伐马士英,借故欲兵发南京问罪,何腾蛟竭力劝止。监军黄澍进言,左良玉以何腾蛟首鼠两端,不再信任,南下时也未与何腾蛟商议。弘光元年(1645年)四月,左良玉拔营东进,其子左梦庚遣数十骑胁迫何腾蛟登舟同行,何腾蛟不从,佯装堕水,隐匿草丛中,附小舟逃至江岸。左良玉出兵不久后,李自成追击而至,如入无人之境。何腾蛟只得转入湖南,以长沙为据整军防备。“集旧将属吏,分士马、舟车、粮饷各分任之”。其中以堵胤锡为湖北巡抚,傅上瑞为湖南巡抚、章旷为总督监军、周大启提督学政、严起恒督衡永道军食、吴晋锡以长沙推官摄郴桂道。又派监军章旷往各路调兵,黄朝宣自燕子窝、张先璧自溆浦、刘承胤自武冈先后响应而至,兵势稍振。整兵将回师武昌时,左良玉已死,左梦庚降清,武昌陷入清军之手。
李自成自武昌败退,被清军一路追击,死于湖北通山县境内。由于李自成之死是突发意外,大顺军主力并未遭受毁灭性打击,实力仍不容小觑。只是首领暴亡,皇后高氏与李过、高一功一行还未抵达湖北会师,众将一时无主,不知去路,田见秀、王体中等部降清。郝摇旗、刘体纯等部则率先决议归附何腾蛟,率四五万人骤入湖南湘阴(今岳阳市湘阴县),距长沙仅百余里。城中人不知道二人欲降,以为是图谋攻取湖南。明将黄朝宣即引兵回燕子窝防御,傅上瑞则建议何腾蛟出避,何腾蛟拒绝道:“死于左,死于贼,一也,何避焉。”长沙知府周二南主动请缨,率领千余人前去侦查。大顺军以为是明军前来清剿,于是与之交战,周二南一行全部战死。这就导致长沙城内更加人心惶惶,士民纷纷出逃。何腾蛟决心招抚其众,便在与章旷商议后,遣部将万大鹏仅带一骑前往湘阴商谈。郝、刘见明军仅派二骑前来,也知道联何腾蛟的诚意,便迎万大鹏到演武场宴饮。饮毕,问其来意,万大鹏便向二人传达了何腾蛟的想法,以湘阴城小,不足容大军的理由,请大顺军余部移驻长沙。何腾蛟还亲自写信承诺说:“公等归朝,誓永保富贵。”二人大喜,与万大鹏至长沙。何腾蛟开诚抚慰,宴饮尽欢,大犒军士。郝摇旗归附后,又陆续招揽袁宗第、蔺养成、王进才、牛有勇等部来归,何腾蛟一时间增兵十余万,声威大震。
不久后,奉李自成妻高氏而来的李过、高一功,也率部数十万突至澧州(今常德市澧县)向明军乞降。何腾蛟令巡抚堵胤锡前往招抚,将部众安置在荆州。堵胤锡担心大顺军跋扈难以节制,因而在受降之日亲入其营,开诚慰谕,对高氏也十分恭敬。次日,高氏出拜,对李过说:“堵公,天人也,汝不可负!”李、高二人于是与堵胤锡深交。堵胤锡上书请封,唐王便授李过御营前部左军,高一功为右军,均挂龙虎将军印,封列侯。并赐李过名“赤心”(此前自改名为锦)、高一功名“必正”(早前投降何腾蛟的郝摇旗被赐名“永忠”,从名中足见唐王之意),号其营为“忠贞营”(刘体纯等部也归入忠贞营)。并封高氏为贞义夫人,命有司建坊,题为:“淑赞中兴”。此后在上疏中虽仍称李自成为先帝,称高氏为太后,但李、高二人自此再未生二心,终生仕明,忠贞营也成为南明节制下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。
2.脆弱的湖广防线
大顺军余部的归降,使南明在楚地声威大震。唐王论功,拜何腾蛟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,封定兴伯,督楚师。加堵胤锡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,巡抚湖南,总制降军。何腾蛟部将大顺军降卒、未降清的左良玉旧部与明军重新编制,以黄朝宣、张先璧为总兵官,与刘承胤、李赤心、郝永忠、袁宗第、王进才及董英、马进忠、马士秀、曹志建、王允成、卢鼎并开镇湖南、湖北间,称“十三镇”(其中刘承胤、董英、曹志建为明将,卢鼎为左良玉旧将,余者皆出自大顺军)。何腾蛟自领进忠、允成、鼎、先璧、朝宣、承胤、进才、永忠部屯湖南,堵胤锡督忠贞营,屯湖北,成为湖广方向阻挡清军南下的第一道防线。
然而,大顺军溃散时,在湖广大平原上几无立锥之地,不得已降清或降明。何腾蛟与堵胤锡招抚降众,一时间粮饷又不足供应,部卒或是复起为盗,或是逃散。加之二人招抚大顺军的举动在朝中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,朝廷对于大顺军的仇视和提防也一刻未得消解,使得降部在军事行动中备受掣肘,这就导致这支内强中干的军事力量,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。隆武二年(1946年)正月,何腾蛟拜表出师与诸镇相约会于湘阴,意图东近收复南京。然而诸镇多数观望不进,独有忠贞营李过部自湖北前来响应,遇清军三战皆败而还。何腾蛟威望大损,诸镇自此人心更加离散,日渐骄横,难以节制。
后何腾蛟又数次上疏请唐王移驾赣州,并协力杨廷麟等人收复江西。然而在郑芝龙的消极应付下,唐王出闽计划未能成行。同年八月,清廷授降将孔有德平南大将军,率耿仲明、尚可喜等人率师南征,计划自湖广下江西,自赣南入广东。孔有德南下之时,唐王已陷于汀州,不久后赣州城破,江西全境亦失。何腾蛟闻讯恸哭,保境如常,以观后变。唐王殉难不久后,围绕着“定策”问题,南明朝廷又将在后方掀起新一轮的血雨腥风。
最后的正朔
1.永历立国与唐桂之争
朱由榔,神宗孙、桂端王朱常瀛第四子,崇祯九年(1636年)封永明王。十六年,张献忠攻陷衡州(桂端王封地),朱由榔经永州逃入粤西途中,为大西军所擒,关押在道州(今永州市道县)。明征蛮将军杨国威遣部将焦琏攀城破械救援,将其救出囚笼。南京覆亡后,弘光帝朱由崧、惠王朱常润、潞王朱常淓等宗室被俘北上,隆庆、万历诸子中仅桂王一脉尚存,按理宗法当立。弘光朝礼部尚书陈子壮欲奉朱常瀛监国,后闻唐王已立于福州,遂同奉隆武正朔。端王薨于苍梧后,长子安仁王朱由楥袭封,居肇庆。不久后,安仁王亦薨,隆武帝以永明王朱由榔袭封桂蕃,又对群臣说到:“永明王,神宗嫡孙,统系最正;朕无子,后当属诸”。隆武二年(1646年)八月,隆武帝陷于汀州。听闻此变,两广总督丁魁楚、广西巡抚瞿式耜与巡按御史王化澄、锦衣卫佥事马吉翔、太监庞天寿等议监国,旧臣吕大器、方以智等也先后至粤,群臣以永明王“王统系正,贤而当立”。乃于十月奉朱由榔监国肇庆,以府署为行在,颁诏楚、滇、黔、蜀等地。定策勋臣丁魁楚为东阁大学士兼戎政尚书、吕大器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,瞿式耜以大学士兼吏部右侍郎。又进楚抚何腾蛟为武英殿大学士,加太子太保,仍屯守湖南。
朱聿鐭,隆武帝第四弟。朱聿键称帝后,封弟朱聿鐭为唐王以续唐祀。隆武殉难后,大学士苏观生、何吾驺自福建逃回本籍广东。苏观生返粤后,听闻永明王已任监国,因怨恨丁、瞿等人未邀请自己参与议立,无尺寸之功,难得势于新朝,遂不入肇庆。恰好此时唐王朱聿鐭自闽航海至广东,提督广东的总兵林察迎于海上。苏观生与何吾驺、广东布政使顾元镜等迎朱聿鐭入广州,以“兄终弟及”的名义拥立朱聿鐭监国。十一月,即位称帝,改元绍武。封苏观生为建明伯,与何吾驺等并拜东阁大学士,分掌诸部,军国大事均决于苏观生。为笼络人心、与肇庆的永历朝廷相争,一月间“覃恩数次,举朝无三品以下官”。永历帝听说唐王建号,命给事中彭耀、主事陈嘉谟携诏书至广州劝止,唐王怒而杀之。苏观生虽颇为不安,但事已至此不可挽回。乃命番禺人陈际泰督师拒永历兵于三水,为总督林佳鼎所败。十二月初二日,林佳鼎乘胜追至三山口。唐总兵林察遣海盗诈降,乘风纵火,大败永历师,林佳鼎投水而死,肇庆大震。桂王、唐王自此水火不容,互不相救,广州也彻底失援。
2.赣州失守与清军入粤
弘光元年(1645年),李自成被清英王阿济格自陕西一路追击至湖广,兵败走通山,意外身死,大顺军余部溃散。阿济格此行的战略目的本已达成,但李自成和清军迫近武昌,迫使左良玉东走南京,半路病死九江。其子左梦庚又在铜陵为黄得功所败,于是率所部三十六营降清,阿济格就这样带着意料之外的战果班师,带诸降将相同北去。都督同知金声桓不欲同往,于是主动向阿济格请命攻取江西,阿济格同意后,留下大顺军降将王体中互相牵制。六月传檄,南昌巡抚旷昭弃城而逃,南昌陷,南康、九江望风而下。建昌、袁州、万安守将虽力战而不能守。至八月,抚州、饶州、吉安、广信,相继被破,江左惟赣州坚守未失。
赣州孤悬上游,岌岌独存,虽兵力单寡,又人心惶惶。但杨廷麟与南赣巡抚李永茂、刘同升共举义旗,立忠诚社于赣州,得二万余人,九月便率师北上收复吉安全郡。在赣南北进节节胜利之时,唐王首辅黄道周欲趁机出闽取广信、上饶、衢州以为援,分散清军压力,无奈未得到郑芝龙的支持,最终兵败婺源,错失良机。十二月,唐王遣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万元吉督江西,协助杨廷麟巡抚赣南,代守吉安。隆武二年(1646年)三月,清军压境,吉安失守,赣州再次成孤城。
赣州地处赣、闽、粤三省交接,为两粤门户,具备极高的战略地位,因此清军与南明在此地进行焦灼的拉锯战。七月,唐王遣尚书郭维经支援,与御史姚奇胤募兵八千,万元吉部将汪起龙率兵数千,云南援将赵印选、胡一青率兵三千,大学士苏观生、两广总督丁魁楚也遣兵先后抵达赣州,在城外扎营,声势稍振。八月,与清军水师战江上,大败。又闻延平失守、唐王欲自汀州入赣,阁臣苏观生借称迎驾离开赣州,邀杨廷麟同去,杨廷麟拒绝道:“吾必固西粤门户以待,廷麟死此矣”!汀州破,唐王殉难,军心离散,而赣州已坚守近一年,守者皆疲惫不堪。十月四日,天大雾,清军用向导乘夜登城,赣州城陷。杨廷麟自沉于城西清水塘,城破殉难的,还有总制万元吉、尚书郭维经、御史姚奇胤、主事彭期生等人。
福建战场上,清贝勒博洛占领福州后,遣降将李成栋平定闽南各州郡,唯剩郑芝龙屯守的安平。十一月,博洛用计召郑芝龙至福州相见,三日后遂挟持郑芝龙北去。临行之前,博洛以总兵佟养甲为两广总督、李成栋署两广提督,合军征广东。此时,赣州已被清军所破,明军主力则在湖广战场被孔有德牵制,唐、桂二藩又相持未下,无瑕东顾。李成栋率清兵自闽入粤,惠、潮望风而下。
占领粤东后,李成栋用两府印伪造书信向广州假报平安,苏观生信以为真,遂更不加提防。十二月十五日,唐王正在视学、阅射时,忽报清兵已进逼城下。苏观生等人仓促应战不敌,广州城遂陷。唐王匆忙更换衣服,翻墙藏于大学士王应华家,不久被追兵擒获,囚于东察院。唐王于囚中不食,言:“我若饮汝一勺水,何以见先人于地下”!最终被缢身亡。首辅苏观生、太仆寺卿霍子衡、国子监祭酒梁朝钟、行人梁万爵等人不降遇害,后与唐王合葬城北象岗北麓一茔(1954年迁葬至越秀公园)。此时,距离绍武建元不过四十余日。
3.永历迁桂
广州城陷的消息传至肇庆,刚即位的永历帝朱由榔仓皇出逃。李成栋在后乘胜追击,亲赴肇庆,另遣兵攻南雄、韶州。永历元年(1647年)正月,朱由榔逃至梧州。李成栋占领肇庆后,又遣兵取高州、雷州、廉州三府,自率兵追至梧州。二十九日,梧州城破,朱由榔逃至桂林。不久后,南、韶、高、雷、廉全部沦陷,两广总督、定策勋臣丁魁楚死于岑溪。四月,定琼州。至此,广东全境沦陷。
逃至桂林的朱由榔听到前线败报纷至沓来,十分惶恐。恰好此时楚抚何腾蛟部、武冈镇刘承胤至全州,朱由榔果断抛弃桂林逃至全州,又随刘承胤返回武冈(今湖南武冈市)。临行前,朱由榔命广西巡抚瞿式耜与总兵焦琏守桂林。正在高明组织抗清义军的给事中陈邦彦,听说桂林危急,游说甘竹滩(今顺德境内)海盗余龙乘虚攻袭广州。佟养甲飞檄将李成栋从桂林前线召回,桂林乃得解围。此后,陈邦彦起兵于高明、陈子壮起兵于九江村、霍师连起兵于花山、张家玉起兵于东莞,牵制李成栋的精力,逃亡中的永历朝廷得以喘息。而陈邦彦、张家玉、陈子壮等兵少将寡,孤立无援,没多久便兵败殉国,广东复失。
在李成栋侵粤之时,已进驻武昌的定南王孔有德、靖南王耿仲明、平南王尚可喜等也率兵南下,在清军的威胁下,脆弱的湖广防线瞬间崩溃,诸镇复起为盗,少有能战者。长沙不能坚守,何腾蛟与郝永忠退保衡州。张先璧走宝庆,堵胤锡走永定。忠贞营李过等攻荆州不利,逃至夔州山间。忠贞营刘体纯、袁宗第部经郧阳克商洛,进逼汉中。在清陕西巡抚孟乔芳和河洛会的反击下,自汉中败退回师,屯住郧、襄。与此同时,刘承胤则将永历朝廷牢牢控制在武冈,与锦衣卫马吉翔内外构连,专权自恣。起初,是何腾蛟于行伍中将其提拔,而在专权后,刘承胤却恩将仇报,嫉贤妒能,欲以长沙失守的责任罢斥何腾蛟的兵权。朱由榔未许,密召何腾蛟回武冈商议对策,然而却也无计可施。何腾蛟返回途中,刘承胤计划伏兵袭杀,得众将力战方得逃脱,返回驻地。刘承胤此举激起了朝堂中的激烈反对,督师堵胤锡上书弹劾,朝廷之外,刘承胤又忌惮湖广的总兵张先璧部、忠贞营李过、高一功部,才稍稍收敛。
永历元年(1647年)八月,清军破常德、宝庆,直逼武冈。朱由榔召刘承胤商议退敌之策,刘承胤大言道:“我兵多,敌决不来!”实际上已秘密降清,武冈城破,永历仓皇出逃至靖州、柳州。何腾蛟退入桂林,郝永忠、卢鼎先后而至。乃与瞿式耜等商议,分诸将各守城池。十二月,朱由榔迁回桂林,何腾蛟因功晋爵为侯,加太师、上柱国,兼兵部尚书,督师驻守全州。此时,南明实际掌控的,只剩西南川、桂、黔、滇一隅。其中黔、滇虽奉南明正朔,但实际权力早已落入大西军孙可望、李定国之手。此种曲折,让我们从四川说起。
大西军入川始末
1.再入川蜀
自古有言:“天下未乱蜀先乱,天下既治蜀未治”,四川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水文环境,外可据险以自守,内可富足以安民,使其在农业社会中具备得天独厚的割据条件。如西汉末年公孙述,东汉末年刘焉、刘备,晋时李特、李雄,唐后王建、孟知祥,元末明玉珍,均是利用四川这一优势得以称雄一方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,朱元璋遣傅友德、汤和伐蜀,明玉珍之子明升投降,川蜀纳归明土。至明末,“流贼”四起,川蜀也备受其害,其中以张献忠部尤甚,数次入川劫掠。崇祯十六年(1643年),大明江山倾覆前夜,李自成在北方一路高歌猛进,南面的张献忠连破江西、广东诸郡县,再入岳州。此时张献忠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,有人劝他东进取吴越,然而张献忠忌惮驻守武昌的左良玉,又不愿与风头正盛的李自成相争,于是决定西进再次入川(也是张献忠最后一次入川)。
张献忠率部起自长沙、经荆州,于年末进驻巫山。甲申年(1644年)正月,川东门户夔州失守,大西军沿江而上,连克万州、忠州、涪州。六月,自涪州、江津起两路水师围重庆,不到三天便拿下佛图关。十二日,重庆城陷,瑞王朱常浩遇害,四川巡抚陈士奇、重庆知府王行俭、巴县令王锡一同被杀。在成都的蜀王朱至澍欲远避云南,被四川巡按刘之勃劝阻。十月,张献忠起骑兵自资阳,水兵自洪雅、新津兵临成都城下。不出旬月,成都城陷,蜀王朱至澍、巡按刘之勃等殉难。十一月,张献忠在占据成都后正式僭位称西王,国号大西,改元大顺,以成都为西京。大西政权学习明制设六部及各级官职,并复置已废弃百余年的丞相制度,用汪兆麟为左丞相,严锡命为右丞相。不过大西军的权力,实际上仍掌握在张献忠及其负责掌军的几位义子之中,其中以平东将军孙可望、安西将军李定国、抚南将军刘文秀、定北将军艾能奇四人最受器重,并称“四将军”。定都成都后,张献忠派诸军攻略州县,占领除遵义府(原播州宣慰司,万历平播战争后、改土归流后置遵义府)之外的四川全境。
不过张献忠的割据自保意图并未成功,自入川起,川北先后面临李自成、清军的威胁,川东北则与同为流寇的“摇黄贼”相争(首领外号为摇天动、黄龙,因而得名。一如高迎祥号“闯王”,李自成号“闯将”、张献忠号“八大王”、罗汝才号“曹操”,明末起义军首领多以外号传世,而真名不详)。川中各地军民的抵抗也从未停止,如石柱宣慰司、一代巾帼英雄秦良玉,便坚守在川东抵抗大西军和“摇黄贼”的侵扰。在川南,南明朝廷则遣阁臣王应熊总督川、湖、云、贵军务,专门负责应对大西军,以图恢复四川。当时全川诸郡仅剩遵义未破,王应熊便屯住在此,传檄讨贼,川中诸郡旧将纷纷响应。合参将杨展、游击马应试、余朝宗所携溃卒,得数万人,与大西军相持。
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在《读史方舆纪要》中这样评价四川:“以四川而争衡天下,上之足以王,次之足以霸,恃其险而坐守之,则必至于亡。”这也与诸葛武侯坚持北伐出川的战略意图不谋而合。而此时张献忠名义上虽占有四川,但外有强敌环伺,夔州、汉中、遵义等入川要塞门户洞开,在内又伤化虐民,这也导致了张献忠在四川的长期割据意图注定是黄粱一梦。
2.张献忠之死
张献忠入川时,李自成在北方正经历着攻占北京、旋即又在山海关惨败的大起大落。从北京退往关中时,李自成必然也动过南下占领四川的念头,他遣马科(明降将)自汉中入川,趁明军与张献忠交战之际接连攻陷保宁、顺庆、绵州,直逼成都。甲申年(1644年)九月,张献忠遣孙可望(一说艾能奇)率众与马科战于绵州,大败而还。张献忠便亲自率军抵御,马科败退汉中。自此,川北与汉中便成为张献忠和李自成争夺的焦点,张献忠遣部将刘进忠、马元利等入保宁拱卫川北,李自成则用贺珍替代败退的马科屯汉中,双方相持不下,互有胜败。直至弘光元年(1645年)初,在清军穷追猛打、又入川无望的情况下,李自成率部逃离西安,经商洛、邓州抵达襄阳,留守汉中的贺珍降清,后在清军入川前复叛。
隆武二年(1646)二月,清多尔衮启用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西征四川(三年前,豪格曾因得罪多尔衮被削爵),随同前往的还有两位皇族贵胄—多尔衮的心腹、努尔哈赤的孙子贝勒尼堪和贝子满达海,及一位满洲镶黄旗将领—鳌拜。豪格率师抵西安,先后破邠州,庆阳。留守汉中的叛将贺珍不敌,败走湖北,清军占领陕西全境。此时,明将杨展已恢复川南,并在江口大破张献忠,王祥、曾英趁势发兵直逼成都。南北交困之下,张献忠决定放弃成都,毁其城,东走顺庆,顺江而下再入湖广。十一月,清军自汉中入川,在保宁驻守的大西军将领刘进忠不战而降,并将张献忠在西充的消息透露给清军。豪格便以鳌拜为先锋,率师亲抵西充县,在城南凤凰山与张献忠猝然相遇,就在这场遭遇战中,张献忠意外身亡,时年为南明永历元年(1647年)正月。
关于张献忠死因,与李自成一样众说纷纭。清修《明史》的说法是豪格亲自射杀了张献忠。《蜀碧》则称张献忠为梅勒章京雅布兰一箭中喉,重伤伏地,被拖出斩首。还有一种更为离奇的说法称张献忠被义子孙可望毒杀。在此处不做辨析。不过毫无疑问的是,张献忠的猝死让这支疲师更加慌乱,不得不放弃再入湖广的计划。余部推监军、平东将军孙可望为首,收揽残军向南逃窜,再攻重庆,守将曾英战死。明将王祥出兵收复保宁、顺庆,川北失而复得。孙可望则趁机袭取遵义,督师王应熊不敌,逃至永宁,不久后病死于毕节卫。清军自川北追击南下,占据州县,遭遇明军的顽强抵抗,更兼粮草不济便回师汉中。此时,沙定洲已叛据云南两年,屯住大理的石屏副将龙在田遣使前来向孙可望求援,孙、李认为有机可乘,于是率大西军经贵州入滇驰援。其余诸郡县纷纷反正,四川全境复归于明。龙在田的求援,让大西军余部摆脱了腹背受敌的窘境,此时谁也未曾料到,此举在无意之中也将给南明一次绝处逢生的机遇。
3.沙定洲之乱与大西军入滇
沐英,字文英,濠州定远人,与太祖朱元璋同乡。少孤,朱元璋与马皇后怜悯,收为义子,从姓朱。后随朱元璋南征北战,战功显赫。洪武九年,与卫国公邓愈讨伐吐蕃,耀兵昆仑,因功封西平侯,赐丹书铁券。洪武十四年,沐英与蓝玉为副,从傅友德征云南。十六年,云南平定,傅友德与蓝玉自班师,留沐英镇守,自此开历时278年云南沐府之先。马皇后与太子朱标先后薨逝,沐英呕血感疾,四十八岁卒于云南,归葬南京,追封黔宁王。
崇祯元年(1628年),沐英十二世孙,年仅十岁的沐天波袭爵黔国公,镇云、贵。辽东、中原战事频起后,朝廷疲于应对,逐渐失去对边境羁縻之地的管控。弘光元年(1645年)八月,元谋土司吾必奎起兵反叛,连陷武定、禄丰、楚雄诸郡县,沐天波遣官军及各土司共同围剿。冬月,宁州土官禄永命、石屏土人副将龙在田与官兵携力擒杀吾必奎。阿迷土司沙定洲也奉凋出兵。可吾必奎被诛后,沙定洲却觊觎沐府的财富,滞留昆明不返,图谋不轨。十二月初一日,沙定洲突然入城焚劫,沐天波逃入楚雄,而弟沐天泽、母陈氏、妻焦氏皆死难。沙定洲引兵追至楚雄,云南副使杨畏知教沐天波道:“公所在,贼必专力困之,城其危矣!公不如西走永昌,使楚雄得为备。贼西追,则恐吾断其后;攻楚雄,则恐公自西来;首尾牵制,斯上策也”。沐天波于是逃亡永昌,杨畏知自守楚雄,沙定洲数攻楚雄不克,于是分兵向东侵犯大理、蒙化等地。后沙定洲勾结巡抚吴兆元,让他题奏请求朝廷准许取代沐天波出镇云南,而南明朝廷在清廷的逼迫下早已是自身难保,无暇西顾,沙定洲就这样在僭据云南长达两年。
永历元年(1647年),孙可望在收到龙在田的求援后,诈称自己是沐天波妻焦夫人之弟,来为亲人报仇。孙可望兼程驰至昆明,沙定洲不敌,逃回阿迷。大西军一路深入腹地,杨畏知以孙可望为流贼,与之战于禄丰,兵败欲投水而死。孙可望与杨畏知为陕西宝鸡同乡,又欲用之安抚云南,劝道:“吾为讨贼来,愿相与共扶明室,非有他也!”杨畏知又与孙可望约定三事:取消伪“西”年号、不得妄杀、不得焚淫伤民。孙可望皆应允后,杨畏知乃同意与其合作,后遣刘文秀为使至永昌,迎黔国公沐天波归昆明。又遣李定国往东取临安,自己与刘文秀往西定大理、蒙化诸郡。两年后,李定国收复阿迷,擒杀沙定洲,叛乱终平,沐天波及滇人无不称快。
云、贵安定后,孙可望继续维持着沐府的统治,凭借沐府的威望安抚各地土司,又革除弊政,经营滇黔,颇有成效。不久后,正式取消了大西的国号,虽然大西军余部在云贵地区仍保持着高度独立性,但在政治上已逐步向南明靠拢。孙可望初入云南时,与杨畏知相约扶明,其心未必真诚。大西军失去川蜀根基,在四面受敌的窘境下被迫走入滇黔,亟需一块新的根据才能生存。云贵边陲羁糜之地,情况极为复杂,孙可望当是意识到沐府的影响力尚存,权衡之下选择与沐府达成合作,以相对和平的方式完成权力的交接。此后数年,南明朝廷节节败退,沿粤-桂-黔-滇一路西迁,而随着中枢进入大西军余部的控制范围,孙可望的个人权力也愈加膨胀。最终,孙可望在欲望的驱使下降清,但其苦心经营的云贵,已事实上成为支撑南明朝廷的“大后方”。总而言之,大西军入滇只是其“联明”的一个开端,此后十余年间,大西军李定国、刘文秀、冯双礼等一批优秀的军事将领也将为挽救危局而纵横驰骋,尤其李定国,更是成为南明的中流砥柱。此为后话。
隆武二年(1646年)八月,唐王殉难于汀州,永历、绍武相继起于肇庆和广州,百里之内,二王相争。清军趁势自福建、江西入粤,绍武覆亡,永历朝廷败走西南。至永历元年(1647年)正月,张献忠在西充县凤凰山意外身死,此时距李成栋占领广东不到一周时间,距离孔有德攻克长沙也不到三个月。从这时起,除了西南及浙东、闽海数岛之外,清廷几乎在全国都建立起了政权。此消彼长之下,南明控制的疆域范围越来越小,正统之争也终于落下帷幕,永历朝廷成为天下遗民的唯一正朔,此后以西南之地又勉力支撑十七年之久。天下沦丧,对抗外族的入侵逐步成为天下人的共识。大顺军余部在李自成身死后,率先选择了“联明抗清”的道路,逐步融入了南明政权。大西军余部则在孙可望的带领下,借平定沙定洲叛乱的机会入主云贵,数年之后也选择了奉南明正朔,云贵最终成为南明朝廷坚定的后方和终战之地。
清军南下时,湖广战场上的降将孔有德、四川战场上贝勒尼堪均有着出色的表现,然而他们此刻一定想不到,被追击逃窜的这几只残军并没有就此消亡。六年之后,已归明的安西将军李定国将在这同一片战场上,给予他们极其有力的反击。东南方向上,明降将李成栋在闽、粤战场,金声桓在江西战场“居功至伟”,清军在战前以总督之衔相诱驱使,可战后清廷并未兑现承诺,仅以提督军务相授,总督、巡抚则由清廷择亲信之人委派,阴为提防和牵制,两人妄图总揽地方的幻想破灭。这让野心勃勃的二人大为不满,来年,他们将据广东、江西之地反正归明,迅速在全国激起新一轮抗清运动的高潮,让蜷缩西南的南明再一次看到东山再起的希望。
鼎盛配资-最大的证券公司-可靠的股票杠杆平台-网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配资公司哪家好在AI大模型浪潮掀起后的很长一段时间
- 下一篇:没有了